田野紀錄-建國啤酒廠的生與死

K.Y. Tsou
Jan 30, 2021

--

台大【都市實驗室】課程雜記

建國啤酒廠 台北啤酒工場

建國啤酒廠(現為台北啤酒工場)前身為高砂麥酒株式會社,創立於民國 8 年(大正 8 年,西元 1919 年)為臺灣首座啤酒廠,坐落於臺北市建國北路、八德路及渭水路交叉口,如今不論地理或歷史上,都處在一個最忙碌的匯流口。建國啤酒廠在台北產業發展中佔了舉足輕重的地位,百年的歷史中見證了台北地區如何興盛繁榮,但世人卻沒有給予其應有的尊重,反而使其面臨數次存亡危機。

綜觀來說,建啤保存議題可以拆成兩大階段陳述:

一、1994年起的關廠危機

那時建啤主要面臨的壓力有:全球化與工業化帶來的轉型壓力、貿易協定市場開放帶來的生產壓力、殖民現代性的歷史與國營企業私營化的壓力,不過由於民間對於文化保存意識的抬頭,建啤得到了古蹟保存團體的協助,在民意代表、專家學者支持與媒體報導下,於2000年指定為市定古蹟,才算險勝,但這十幾年來,一直因商業效益不足而面對停產問題。

二、2020年與北科大校地之爭

正當持續推動多年的「啤酒文化園區」都更計畫逐漸邁入正軌,行政程序都走到簽約的前一步時,北市府風向轉變,希望變更合作案內容並將部分回饋土地變為北科大校地。於是,又再度回到比較利益的難題上,其中又參入了對於法律問題、產學合作、文化活存與政治正確的討論,使得籌措已久的計畫恐生變。

但既然建啤如此珍貴,又為何如今還會遭遇這樣的困境?又為何媒體討論度與民意支持的狀況都不盡理想?(相信大多數人是完全沒聽過消息,聽過又或許也會相當冷感吧。)

暫且撇開政治,回到那天我們走入建啤,走過糖化槽、鍋爐室、發酵槽時,可以聞到歷史的味道尚在發酵當中,參觀走道掛著的老照片以及紅樓內極具現代風格的展間設計,持續醞釀著一種「文化」的風味,讓一群高等教育分子微醺著。

建國啤酒廠 台北啤酒工場 舊廠房
建國啤酒廠 台北啤酒工場 老照片
建國啤酒廠 台北啤酒工場 展間

然而,這是否就是一種「縉紳化gentrification」的想像?

在錯綜的管線動線與紅磚屋瓦中,我們建立起我們對於歷史建築就等於都市純正性的主觀認同,直到細細感受釀造股長與工會會長等人的導覽中流露的懷念,聽著他們那時的生活是如何與酒廠緊密結合、聽著職人精神的驕傲、聽著工人對於公權力無情介入的無奈控訴,才明白所謂的「文化」既是產業文化也是種工人文化,而現代性建立起的二元對立中,這些形塑文化的基底反而常成為被忽略的對象。

對於一般市民來說,啤酒或許是生活的一部份,但啤酒的生產不是。即使是這些對歷史文化之美的欣賞,也得先進來過一圈才能體會,更何況是離你我更遙遠的工人文化?也因此大多數人會抱著「只要古蹟留著,要怎麼用似乎沒有太大差別」的想法,淡看這不過只是又一齣台灣特產的政治鬧劇,對於背後的文化危機毫無察覺。

建國啤酒廠 台北啤酒工場 古蹟

可以說,建啤保存的抗爭,是工人工作權的抗爭、是種階級意識的反抗,也是一種真正的文化革命。這裡不需要珍.雅各(Jane Jacobs)熱愛的人行道芭蕾(sidewalk ballet),而是啤酒廠的華爾滋(法國大革命時期,源於德奧鄉間的一種三拍子社交舞曲,展現了平民化精神並消除了階級界線)。

首先應該讓一般民眾與決策者都能夠「有感」的進入場域並且參與互動,台酒應積極邀請各界(特別是一般民眾)進入園區參觀遊覽,甚或是發展體驗遊程,相信以建啤的產業特性、地理區位與文化資產,絕對具有足夠的發展潛力;更重要的是,應藉由打開民眾對於建啤與此議題普遍認知,借此串連起周圍的居民與商家,乃至普遍公民,發起由下而上的反抗;而決策者短視近利,沒有看見建啤蘊含的真正價值,使得廠地多次面臨被錯誤使用的危機,則需要不斷地透過多方討論辯證,來激盪出更多可能,同時避免過度的商品化或是縉紳化的濫觴。

以夏鑄九研究中的個案為例思考,為何台糖台北倉庫可以成功,而士林紙廠會失敗?我個人覺得就是因為士林紙廠牽涉到了太多的利益糾葛,相比台糖倉庫單純地建立在社區的需要上,士林紙廠則因為太多人想打造這樣一個「文化商品」而導致意見的衝突,最後還是產權所有者說的算。

但共創多贏並非不可能、文化商品化又何嘗不可?從行銷學的基本來看,建啤之案要能成功,勢必要先找出自身的定位做出市場區隔,而「活文化、活古蹟」與職人記憶似乎就是建啤最獨特的美學與資產,更是一種少見的「勞工博物館」;然假設今日建啤成功轉型為文化園區,要如何經營?由誰主導經營?是否能吸引正確投資與新進人員加入?是否能維持生產與產品創新?又有太多問題待被解決。

2019年來訪時,我有幸品飲到建啤建廠百年的復刻酒款與北啤的精釀啤酒,當時似乎還滿見建啤的未來願景;2020再次前來,卻只剩下熟悉的金牌與量產的小麥啤酒,讓人不勝唏噓。

2020/10/30

後記:

臺灣啤酒

去年年底,台北市政府召開了建啤都更案的座談會,居民、里長與立委各方參加表達對於產業文化保存的關心,又讓事情有了新的轉機。不久前,北市政府已宣布允諾不會再將建啤的廠地提供給北科大。今年初,建啤陸續舉辦了三次「採集工作坊」,讓參加者動手採集與整理廠內文物,也讓更多人認識了這座陪伴臺北走過百年歷史的文化寶庫。

參考資料

潘欣榮,2007,《公賣局私有化過程中的產業遺產保存:台北建國啤酒廠工人的工作權保存經驗》,台北:台大城鄉所碩士論文

Zukin, Sharon.,2012,《裸城:純正都市地方的生與死》(王志弘等譯),台北市:群學。導言

Mathews, Vanessa. and Pictor, Roger M. 2014. “Intoxifying gentrification: brew pubs and the geography of post-industrial heritage” Urban Geography, vol 35, issue 3: 337–356.

黃書緯,再思都市生活的百種可能──我看紀錄片《紐約大國民:珍・雅各》

黃舒楣,2015,「為何保存文化資產?」:工業革命之後的城市-從台北機廠之辨/變談起

夏鑄九,2006,《對台灣當前工業遺產保存的初期觀察: 一點批判性反思》台北: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學報 第13期

臺北啤酒工場暨周邊地區細部計畫案

精釀台灣 曾越、鄒凱宇、曾靖雯,2020,7”02’~7”44

--

--